近日,“大衣哥”朱之文起诉网暴者的案件再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位从草根逆袭的知名农民歌手,朱之文多年来一直饱受网络暴力的困扰。一些人在网络上随意编造关于他的不实谣言,恶意诋毁他的形象金融杠杆证券,甚至对他的家人进行无端骚扰。这种网络暴力行为持续了长达四年之久,朱之文最终忍无可忍,选择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和家人的尊严。
在大众文化的舞台上,“大衣哥”朱之文宛如一个独特的符号,自他凭借《星光大道》走红,其生活与境遇便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由此衍生出的“大衣哥现象”,蕴含着名利、舆论、人性等多层面的复杂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朱之文出身平凡,以农民的质朴形象和嘹亮的歌声闯入大众视野。成名前,他或许只是山东农村里一位热爱唱歌的普通村民,在田间地头、自家小院里追逐着音乐梦想 ,那时候的他,生活简单纯粹,与周围邻里相处融洽,虽经济并不宽裕,但日子宁静安稳。然而,《星光大道》的舞台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他一夜成名,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巨大的名气如同汹涌浪潮,瞬间将他卷入全新的生活轨道。
展开剩余69%名利双收本应是好事,但对于朱之文而言,却成了无尽烦恼的开端。经济上,他确实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然而这也让他成为众人眼中的“提款机”。春节期间,他的家门口被借钱者围得水泄不通,从大年初一到初八,一波又一波陌生人打着各种旗号前来要钱,有人说要钱看病,有人说想学唱歌,甚至还有人带着生病的老人、年幼的孩子,以此作为道德绑架的筹码。据了解,这些年他“借”出去近百万,却无人归还。村民们觉得他有钱就该帮助大家,不给就是不近人情,这种“富帮穷”的观念在这里被扭曲成了道德绑架,善良反倒成了他的负担,让他陷入给与不给都两难的困境。
与此同时,朱之文的生活隐私被无情践踏。家门口每天都有大量陌生人蹲守,甚至有人半夜敲门,只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或获取所谓的“独家素材”。邻居们靠直播他的生活涨粉百万,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曝光在大众眼前,毫无隐私可言。他的家从温馨的港湾变成了被围观的“动物园”,院墙从1米加到3米,也挡不住无人机的航拍,他越想回归平凡生活,公众的窥视欲就越强烈,这种矛盾构成了持续的话题发酵点。
网络暴力更是像毒瘤一样侵蚀着他的生活。一些人在网络上肆意造谣、诽谤,将他的头像P到不雅场景中,编造他与他人有不当关系的谣言,甚至攻击他的家人,包括未满周岁的孙子。这些恶意行为严重损害了他的名誉和精神健康,而法律追责的滞后性与平台监管的缺位,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朱之文被网暴长达四年,他多次起诉,坚决拒绝调解,才逐渐让施暴者得到应有的惩处,但这四年间他承受的痛苦难以想象。
“大衣哥现象”背后,是流量经济的驱动和大众猎奇心理的作祟。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普通人的成名故事成为稀缺资源,草根明星的“土味”形象成了流量密码。为了获取流量和利益,一些人不惜违背道德底线,将朱之文的生活商品化,全然不顾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而大众在这场狂欢中,也逐渐失去理性,将对名人的关注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暴力。
朱之文的遭遇,也反映出社会对草根明星的矛盾期待。公众既希望他们保持“淳朴本色”,又对他们成名后的生活横加干涉,一旦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大众预设的“草根”形象,就会遭到指责和批判。这种道德绑架的背后,是公众对“草根”符号的消费欲,而非对个体权利的尊重。
“大衣哥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看到名利背后的残酷、网络舆论的失控以及人性的复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对名人的态度,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权利;平台应加强监管,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公众也应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辨别能力,不盲目跟风参与网络暴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健康、理性 。
编后:网络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当我们遭遇网暴时,千万不要选择沉默和忍受,要勇敢地采取行动,运用法律武器和各种有效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快从网暴的伤害中恢复过来,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来源 | 铭泽笔记 网络综合金融杠杆证券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