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百千万工程”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难题的关键。两年多来,广东打好改革组合拳,形成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在2025年广东省两会召开前夕,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新改革 兴农村》特别策划,以小故事、小切口记录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东经验和广东实践。今天(1月11日)推出第二期《重塑“造血”,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展现“百千万工程”经济领域改革中,各地不断拓宽经济发展新思路、充实农民“钱袋子”的勃勃生机。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也是“百千万工程”需要回答的难题之一。
在城市虹吸效应的辐射下,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无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便掌握资源,也苦于无资金无人力。
这是最大短板,也是转机所在,关键抓手就是改革。以改革为牵引力,重塑村庄“造血”功能——剜除“弊病”、注入“活水”、形成“生态”。
当前,“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正加力提速。广东各地对“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筹、人往哪里聚”的核心问题,交上了各具特色的答卷。
链入优质资源,让农村经济“活起来”
在化学纤维行业个股中,泰和新材股东户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11月8日,化学纤维行业平均股东户数为3.24万户。户均持股市值方面,化学纤维行业A股上市公司户均持股市值为22.82万元,泰和新材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收盘,沪指涨0.51%,深成指涨2.03%,创业板指涨3.05%。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51万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1738亿。整体上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3900只个股上涨。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链接引入优质资源。围绕资源链入,各地妙计频出。
2024年12月29日,530亩高标准农田耕种遴选活动正在韶关南雄市邓坊镇马战村举行。村民钟华金也是抽签候补之一,他希望能承包130亩连片田的机械化种植工作。
“村里弄高标准农田,要把田地合并。我一开始不想参与,因为自有田分散在不同地方,怕打破了田埂界限,找不回自己的田。”钟华金告诉记者,后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把自有田流转给村集体,发现收入增长不少。除了租金,他每年还能通过承包种植高标准农田再得一份收入。小田变大田后,无路可通、无水可灌的分散种植困境也得到缓解。
韶关南雄的高标准农田
据悉,马战村是南雄市第二批供销高标准农田建设点之一,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00亩。在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模式下,南雄市正逐步推进农田宜机化耕作改造,目前已实现农机通达率100%、粮食产能提高10%。这种模式下,农民从不放手、不愿耕转变为抢着租、抢着耕。
“我们不但要建,还要运营好,把它做成品牌、产业。”南雄市供销社理事会主任邱万锋介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南雄市引入社会运营主体进行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进一步扩大农田的收益。
2024年4月,南雄市组织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润公司”)、南雄市供销社的社村公司(下称“雄禾公司”)、种植农户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天润公司提供收购丝苗米订单需求,雄禾公司组织农户种植丝苗米,提供全程托管服务,三者形成完整的增值收益链,2024年为六个试点村增收超300万元。
优质资源的链入,除了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崭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农村经济走出信息“瓶颈”,无异于源头活水。
2024年7月,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发出广州市首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交易鉴证书。这张鉴证书的背后,是白云区与中国银行、民泰银行共建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与金融服务信息共享联动机制。
只需扫描鉴证书上的二维码,银行就可以快速掌握交易具体信息,在线检验合同真伪,为放款提供保障。通过引进金融机构,白云区一举疏通了“三农”融资的堵点,使农村资产的流转更加透明高效。
几乎同一时间,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绿水村的村民梁金荣收到了自家屋顶光伏发电带来的第一笔收益。这里地处山区、资源稀少,却由于北回归线横贯,常年光照充足,是发展光伏产业的不二之地。
基于此,当地政府利用村屋屋顶及公共空间,主动引进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光伏产业。不仅有供电公司排查改造薄弱电网,更有交通银行首创“绿美光伏贷”为产业发展助力。
禄步镇村屋屋顶的光伏板
禄步镇副镇长冯肇斌介绍,从2023年发展光伏产业起,全镇每年售电收入预计达796万元,全镇村集体年均收益可增加256万元,沉睡、闲置的乡村光伏资源真正变成了兴村富民的“摇钱树”。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农村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积极引进优质企业资源、社会资源,让优质资源成为田间地头的“造血”生力军,带来更多发展可能性。
农文旅融合,让“看头”更有“赚头”
农文旅融合,是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一道美丽风景。一个个特色文旅IP、一张张网红打卡照,背后都是一段“想红”的故事。
“这是我们村的‘红薯屋’,希望你们关注一下。”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的村支书罗志光举着手机向记者展示“古韵良溪”的小红书页面。尽管还记不住这个在年轻群体颇为流行的App名字,罗志光在“出圈”这件事上,已经投入不少心力。
发展文旅产业,良溪村有先天优势。作为一条延续了900多年的古村落,良溪村拥有30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建筑群落之间,一条沿用至今的古驿道蜿蜒曲折。游人踏着青石板,抚过古建筑外墙,刹那间仿佛穿越了时空。
南宋时期,良溪村的开村祖先罗贵带着珠玑巷98户人家南迁至此。以良溪村为落脚点,这些南迁的先辈前往珠三角不同城市繁衍生息,推动了珠江沿岸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直到今天,遍布广东各地的珠玑巷后人,仍会在清明节回到良溪村祭祖。
良溪村的罗氏大宗祠
良溪村地处静僻,为保护古建筑群提供了天然屏障,同时也阻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罗志光告诉记者,曾经的良溪村以养鱼养猪为支柱产业,猪舍林立、猪粪满地,一进村就闻到臭味。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也逐渐因缺乏修缮资金而破败。“以前的良溪比较穷,交通不便利。我们这里有句话讲,‘有女不要嫁良溪’。”
2015年,在镇政府的推动下,良溪村开始全面落实历史文化古村落的发展规划。随后三年,良溪村对村容村貌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包括修复古建筑、环境治理、公路修建等。2019年开始,良溪村不断引进民宿、研学、寻根等多样化文旅项目。
2023年暑假,夏日节、嘉年华两场活动迅速打响良溪村的知名度。村支书助理马晓月介绍,“良溪村主打亲子旅游,当时我们用晚会、夜市、游园打卡等有互动性的文旅项目,吸引了许多家庭。”马晓月是村里的选调生,也是罗志光口中负责文旅宣传的“年轻人”。
开学后,为了接住这波亲子游的流量,良溪村联动周边学校策划了开学第一课、小小古建筑导赏员等公益活动。目前,每年来到良溪村的游客有四到五万人,文旅经济推动村集体收入年增长2%,2024年收入达509万元。
“想红”的本质,无非是村集体铆足了劲发展经济、用最好服务招待游客。良溪村是一个典型,也只是一个缩影。
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的名字让人陌生,但提起安藤忠雄的“青苹果”,你我或都见过照片。这位知名建筑师在中国的首个精神空间作品“诗之礼堂”,静静伫立在陂角村。礼堂前标志性的“青苹果”,吸引无数游客前往打卡。
安藤忠雄的“青苹果”/图源春沐源小镇
从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陂角村紧抓发展机遇:在河源市委、源城区委和深圳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总投资达200亿元的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项目落户于此。如今,春沐源智慧农场、咖啡厅、温泉酒店已成“网红”打卡点,每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
同样是发展古城特色文旅,揭阳市榕城区则是激活“人、地、钱”三大要素,将闲置土地整合,交由企业统一规划和改造,积极引入夜市、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新业态。
2024年国庆节期间,榕城区结合地方民俗特色举办了“寻味榕城”文旅活动,串联农特美食、文创产品、民俗表演等多个“宠粉”项目,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悄然“出圈”。
文旅经济为农村带来烟火气的同时,也焕发了新的生机。乡村振兴行动投入了大量物资对农村进行改造升级,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提出更大挑战:通过吸引人气和产业,把公共设施的效益最大化。只有当农村的“看头”更有“赚头”,这些变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产业活则经济活,下好特色产业“先手棋”
如何把“公共品”变为“市场品”?产业是基础。聚焦产业发展,各地因地制宜下好特色产业“先手棋”。
东莞市中心,人潮汹涌处,一座超大潮玩雕塑“劳拉(LAURA)”矗立于此。总高度达12米的“劳拉”凝视着东莞大道,身着篮球运动服,把东莞两大文化名片——“篮球”和“潮玩”结合起来,展示这座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青春城市的活力。
东莞市中心的“劳拉(LAURA)”雕塑/图源东莞发布
每天无数人路过这个十字路口,但鲜少人知道“劳拉(LAURA)”“出生”在东莞市石排镇,是完全由石排镇设计、制造的原创潮玩IP。石排镇近十年的发展史,是一段从玩具小镇升级为潮玩中心的奋斗故事,其中离不开石排镇创新镇村合作机制,提升村集体收入。
“创新镇村合作机制是为了解决村集体没有造血功能的问题。”东莞市石排镇燕岭集团负责人黄建嘉介绍,过去石排镇的经济实力在东莞排名倒数,许多工业用地掌握在村一级,村里缺少资金开发。尽管以玩具制造闻名,但镇上大多厂房建于20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初,设计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
如何破局?创新镇村合作机制,简单来说,政府出钱、村里出地。双方成立共同监管账户,石排镇政府全资控股的燕岭集团出资60%并统筹项目,村集体的土地作价25%,村集体出资15%,收益按出资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下,项目大部分现金由燕岭集团提供,解决了村集体现金流不足的问题。
“合作期限是25年,合作期满后物业无偿归村集体所有。”石排镇中坑村村干部王志洪认为,这也是村集体合作动力较高的原因之一。石排镇和中坑村共建的项目每年为村里带来近260万元的租金收入,为石排镇贡献超1000万元的税收。
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镇村合作模式,石排镇工业设施完成升级改造,以专精特新和潮玩企业为核心,重塑支柱产业。石排镇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表示,政府会对引进的企业设置门槛,起码是规上工业,还需要查看过去三年的财务报表和税收。企业落地后,镇政府每年还会复核,达不到要求将有相应罚款。
如今,潮玩产业在石排镇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趋向完整,越来越多潮玩企业被吸引过来。石排镇2024年村组两级总收入约6.82亿元,总资产64.9亿元,全面消除纯收入千万元以下村。
石排镇的潮玩中心
在石排镇400多公里外,化州市涌现了488家“微工厂”。它们要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要照料家庭、无法远行的乡村富余劳动力,如何实现灵活就业和收入增加?随着一间间乡村“微工厂”在乡间“生长”,留在乡村的农户和“宝妈”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家庭、赚钱两不误。
这些“微工厂”业务广泛,涉及电子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家具门窗加工等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化州乡村“微工厂”年产值约9亿元,每年创造税收约825万元,吸纳了周边近8000名村民就业,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稳定增收。
合作社改制深入,让村集体和市场“接轨”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生意场上的常胜法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合作社运营专业化,同样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常住不足200人、房屋不到50栋,一眼望过去都是抛荒的空地。这是2019年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小洞村党支部书记练惠衡回到村里时看到的景象。空心化侵蚀着小洞村,菜市场、卫生院、小学早已荒废,能在墟镇建房子的村民都搬走了,剩下的村民除了接零碎手工活,就是起早贪黑出门打零工。
25岁的练惠衡是当时村里少见的年轻面孔。他坦言,如果自己在意工资,估计待不够三个月就要离开。村集体一年收入仅三万元,勉强能维持运转。这期间村委也想过许多办法,做菜场也好、种大橘也好,始终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前几年,大橘的价格从几块钱掉到几毛钱,承包户押金都不要了,直接抛荒跑路。”练惠衡说。
直到小洞村开展“三变五合”改革,试图从根本扭转村里的经济状况。
“三变”指的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五合”指的是成立“1+4”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统筹村民分红,其下有土地、劳务、旅游及置业四个专业合作社。具体而言,旅游合作社负责对接企业,土地合作社统筹土地,劳务合作社统筹劳动力和机械车辆资源,置业合作社统筹房屋和闲置资金。
练惠衡介绍:“企业来到村里,不用直接对接村民,而是对接‘1+4’合作社这个平台,从一对多变为一对一。企业需要的土地、劳动力、建设车队、房屋,我们都可以介绍提供,有效提高项目落地效率。”
截至目前,小洞村已经有八家企业进驻,村集体收入连年跃升。从以前的3万元,到2023年的112万元,2024年即将突破150万元。小洞村慢慢从偏远小山村脱胎换骨,是博罗县近年来深化“三变五合”改革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惠州市博罗县“三变五合”七个试点村共成立农民专业经济股份合作社28个,资产总规模达8417.2万元,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小洞村“三变五合”后脱胎换骨
同样是农村合作社的改制,清远市阳山县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聚焦“体制”“单体”“整体”“群体”四个关键,推动农民合作社管理规范化、业务多样化、服务专业化。
其中,创新性成立的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建立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注册登记、年审、财务、金融保险、项目申报、运营管理指导,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的专业化。
目前,阳山县已有农民合作社710家。初步估算,社均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近10万元,帮助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从“野路子”到“专业化”,如今的广东农村,联社变公司,土特产成长为大产业,让村民搭上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快班车”。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归根到底是解决村集体和农民的“钱袋子”问题:要发展,先有钱;有分红,才有动力。
随着“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的深入推进,广东农村集体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链入优质资源到推动农文旅融合,再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及推进合作社运营专业化,广东各地正以坚定的步伐,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
总策划:张纯青
统筹:李琳 申晨
策划:李润芳 何敏辉
记者:黄慧诗 张菲菲
摄制:张瑞霖
设计:武君丽
校对:赖玉清
鸣谢单位:
广东省委改革办
江门市蓬江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村委会
韶关市南雄市委宣传部
韶关市南雄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人民政府
东莞市石排镇农林水务局
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村委会
惠州市博罗县委宣传部
惠州市博罗县农业农村局股票配资哪个最可靠